綿羊妊娠毒血癥是母羊懷孕后期發生的急性代謝紊亂性疾病。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,食欲減退或廢絕,運動失調,最后臥地不起。一般發病后經過3~7天死亡,死亡率為70%~100%
一、病因
本病主要見于懷雙胎或胎兒過大的母羊,常發生在分娩前10~20天,病因還不完全清楚。懷孕早期營養良好,較肥胖的母羊在懷孕后期時,如放牧在不良草場或舍飼時草料不足,均可使營養水平降低,引起本病的發生。大風雪及寒潮可促進本病的發生。
二、癥狀
病初精神沉郁,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,放牧時常落在羊群后面。食欲減退或廢絕。有渴感,瘤胃弛緩,反芻停止,常磨牙;粘膜蒼白。瞳孔散大,有微黃色鼻液,有時從陰道內流出粘液;呼吸加快,脈搏快而弱。糞球小而硬,表面常附有粘液和血液。隨著病情發展,病羊出現興奮利神經癥狀及全身性陣發性痙攣。以后病漸加重,臥地不起,呈昏迷狀態,很快死亡。
三、病理變化
可視粘膜貧血,黃膽,肝腫大質脆、色微黃。肝細胞有明顯的脂肪變性,某些部分可發現顆粒變性和壞死;腎臟也有類似病變,兩側腎上腺顯著增大。血液總蛋白及血糖濃度降低,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白細胞數減少。尿內丙酮呈強陽性反應。
圖片
四、治療
本病治療原則為補糖、保肝、解毒。注意改善飼養管理,給予富含蛋白質的飼料、優質青干草、胡蘿卜及礦物質等。
為解毒及保護肝臟,可靜脈注射葡萄糖150~200ml,加入維生素C0.5g,同時肌注維生素B1;亦可注射葡萄糖酸鈣100~200ml;嚴重中毒時,可加5%碳酸氫鈉30~50ml。每日注射一次,連用數日。此外,還可試用12.5%肌醇注射液,每日靜脈或肌肉注射1~2次,每次4~6ml。
如治療效果不好,可行剖腹產或肌注磷酸鈉地塞米松10mg(或前列腺素PGF2α1~2mg)引產藥,給藥后72小時可使胎兒產出。
五、預防
懷孕后期,放牧孕羊要補飼優質牧草及其它補料,舍飼孕羊要飼喂富含蛋白質、礦物質及維生素的草料。
放牧羊群要有暖棚、暖圈,以防寒流襲擊及大風雪天氣突然降溫,降低機體抵抗力,懷孕后期,要在近處放牧。
主要從飼養管理著手,合理地配合日糧,盡量防止日糧成分的突然變化。以下方法可供參考。
剛配種以后,飼養條件不必太好。在懷孕的前2~3個月內,不要讓其體重增加太多。2~3個月以后,可逐漸增加營養。直到產羔以前,都應保持良好的飼養條件。
如果沒有青貯料和放牧地,應盡量爭取喂給豆科干草。
在懷孕的最后1~2個月,應喂給精料。喂量根據體況而定,從產前2個月開始,每日喂給100~150克,以后逐漸增加,到臨分娩之前達到0.5~1千克/天。肥羊應該減少喂料。